“越长大越发现,一句‘谢谢’看似简单,却最见人品。”仔细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。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,买杯奶茶会对店员说“谢谢”,同事递来一张纸巾也会笑着说“谢谢”,甚至连家人帮他盛碗饭,都要加句“谢谢”。
有人觉得他们“太见外”,但相处久了才明白:把“谢谢”常挂嘴边的人,往往藏着这三种难得的特质。
一、内心温暖的人:把“谢谢”当糖,甜了别人也暖了自己
老话说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对那些总把“谢谢”挂嘴边的人来说,说谢谢就是在“赠玫瑰”。
楼下便利店的常客陈姐就是这样。每次买东西结账,她都会笑着对店员说:“谢谢你啊,每次都帮我留着最新的牛奶。”有次店员感冒咳嗽,她还特意带了润喉糖:“谢谢你们总记得我要常温的酸奶,这糖你拿着润润嗓子。”时间长了,店员们看到她来都格外热情:“陈姐总是这么客气,我们心里暖乎乎的,就想多帮她做点事。”
展开剩余75%这种人心里装着阳光,看什么都是美好的。他们觉得别人的帮忙不是理所当然,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、路人的一次让路,都值得真诚感谢。就像作家林清玄说的:“感恩的人,眼里有光,心里有暖,走到哪里都像小太阳。”
二、家教好的人:“谢谢”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,比学历更值钱
“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开口先说‘谢谢’。”这是很多家庭的家教课。
朋友小林从小就被父母“训练”说谢谢:小时候拿了别人的玩具,妈妈会蹲下来教他:“要说‘谢谢哥哥姐姐’;上学后老师帮忙补了课,爸爸会提醒他:“给老师带束花,说声谢谢”;工作后同事帮忙改了方案,他也习惯性说:“多亏你帮忙,太谢谢了!”
有次我们聚餐,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洒了点汤,小林赶紧递过纸巾:“没事,你别着急,谢谢啊。”服务员连声道歉,走的时候还多送了我们一份果盘。我笑他“太讲究”,他却认真地说:“我爸妈从小就告诉我,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教养,说‘谢谢’不是客套,是让别人知道你把他的付出放在心上了。”
想起一句话:“教养不是你读了多少书,而是你能不能把‘谢谢’说得自然又真诚。”这种人走到哪都让人舒服,因为他们的“谢谢”里,藏着对别人的尊重,也藏着父母言传身教的三观。
三、性格细腻的人:“谢谢”是高情商的“润滑剂”,把人情往来处成了风景
“细节见人品,小事见情商。”那些总把“谢谢”挂嘴边的人,往往比别人多了份细腻的心思。
公司的行政王姐就是个“谢谢达人”:程序员帮她修完电脑,她会说:“谢谢啊,不然我这报表明天交不了差”;保洁阿姨打扫了她的工位,她会说:“谢谢,每天来上班都觉得干干净净的,心情都好”;就连快递小哥送错了包裹,她也会说:“没事,谢谢你跑这一趟”。
有次我问她:“你每天说这么多谢谢,不累吗?”她笑着摇头:“你没发现吗?说句谢谢,别人脸色都柔和了——修电脑的小哥下次会主动帮我优化系统,保洁阿姨会记得我工位靠窗爱落灰,快递小哥后来还帮我代收过快递。这不是情商高,是人心换人心啊。”
古人说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,他们的“谢谢”从来不是随口一说,而是看透了人际交往的本质:你把别人的付出当回事,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。
总把“谢谢”挂嘴边的人,到底有多“赚”?
有人觉得,都是熟人何必这么客气?但其实,“谢谢”不是疏远,而是一种高级的亲密。
对父母说“谢谢”,是让他们知道“你的辛苦我都懂”;
对朋友说“谢谢”,是让他们知道“你的真心我珍惜”;
对陌生人说“谢谢”,是让世界知道“我心里有温暖,也想传给你”。
就像主持人撒贝宁说的:“一个懂得说‘谢谢’的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,因为他眼里装着别人,别人心里就会装着他。”
下次收到别人的帮助时,不妨试着把“谢谢”说得更真诚一点——你说出口的是三个字,收获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温暖。
发布于:山东省